■中文名稱:艾草
■英文名稱:Artemisias、Asiatic Wormwood
■學名:Artemisia indica Willd.、Artemisia princeps Pamp. var. orientalis (Pamp.) Hara
■科名:菊科( Compositae )艾屬(Artemisia)
■別名:蘄艾、祁艾、艾絨、灸草、餅草、艾蒿、家艾、端五艾、五月艾、醫草、Karan-gasun(泰雅)
■原產地:中國、蒙古、朝鮮半島、亞伯利亞、台灣等(東歐及西亞)
■分佈:中低海拔丘陵、平原有水的田邊或山野
■用途:(1)食用:可作艾草糕,風味獨特。(2)園藝觀賞用:植株造型顏色特殊,各地均可見的景觀植物。3.藥用:可止血、治頭痛、痛風、皮膚癢等。並可驅蚊蟲、驅邪解噩還可以把艾草拿來做為藥草浴。性味:葉:苦、辛、溫。效用:葉:理氣血,逐寒濕,溫經,止血,安胎。治心腹冷痛,久痢,月經不調,胎動不安;老葉:治艾絨,供針灸用。
■莖:為多年生草本,高 60~120 公分,地下有根莖,莖直立,上部多分枝,全株被灰白色絨毛。
■葉:葉互生,葉片卵狀橢圓形,羽狀深裂,葉緣有粗齒,表面有白色腺點,背面則密生白毛。
■花:花期 7~10 月,頭狀花序,排列於枝頂或葉腋,花小,黃色或淡褐色,總苞卵圓形,緣花雌性,盤花兩性。
■果實:瘦果長橢圓形,無冠毛。
■特性:為多年生草本,高 60~120 公分,地下有根莖,莖直立,上部多分枝,全株被灰白色絨毛。葉互生,葉片卵狀橢圓形,羽狀深裂,葉緣有粗齒,表面有白色腺點,背面則密生白毛。花期7~10月,頭狀花序,排列於枝頂或葉腋,花小,黃色或淡褐色,總苞卵圓形,緣花雌性,盤花兩性。瘦果長橢圓形、無冠毛。
■更多資料: 莖葉均有特殊香氣。辨認艾草的方法有兩個,一是艾草葉子的兩面顏色明顯不同,還有就是它特殊的「香」味。臺灣俗語說:「插榕卡勇龍,插艾卡勇健。」榕枝與艾草都是傳統袚鬼驅邪聖物。
1 則留言:
<p>少量艾草的嫩芽切碎煎蛋,雖略有苦味,<br>但當味蕾習慣後就能享受因香氣帶來的美味<br>而且媽咪說吃了對"肺"很好,可以"袪胸改鬱"<br>我常作給小孩吃,試試看喔!<br></p>
<p> </p>
[版主回覆04/05/2008 21:45:16]艾草不能加太多,不然粉"苦"哩!
張貼留言